最后,诸葛亮又以刘备当年的创业史为例,强调了“以弱胜强”的可能性,给刘禅和群臣打气鼓劲。当然,诸葛亮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打气。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北伐到头来会是什么结果,谁也不知道。所以,诸葛亮说自己只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就不是他所能预料的了。
应该说,诸葛亮一再坚持北伐,在战略上是肯定没错的,因为国力弱小的蜀汉,只有自强不息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而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坚贞,千百年来也感动并激励着无数后人,不愧为古代人臣的楷模。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干,远远不及他在治国理政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也远远配不上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雄心壮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罗贯中塑造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全才,不仅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还可以呼风唤雨,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以至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相对而言反而鲜为人知。无怪乎鲁迅会吐槽罗贯中,说他“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事实上,综观蜀汉的五次北伐,我们能够给予诸葛亮最好的评价,顶多也就是八个字: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倘若纯粹从军事能力的角度看,或许就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