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个忧郁症患者和忧郁狂——不论他愿意不愿意承认——直到死前几个月,他仍未能适应自己的天性。当然柴可夫斯基也是个天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用音乐传扬19世纪俄罗斯的真正精神的艺术家。音乐创作是柴可夫斯基生命的支柱,音乐寄托了他全部的理想、情感、希望和失望,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深深体现出了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忧郁与死亡,这正是他的音乐内涵深刻的一种表现。他的作品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痛苦与惆怅,特别是他的《第六交响曲》,让人体会到生命最深沉的感受,在这汩汩流淌着的旋律中,我们体味到对生命的渴望、热爱以及始终与生命紧密相连的痛苦、迷惑、绝望,这就是人类生命的永恒模式。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如此的痛苦,这与他抑郁、痛苦的生命经历是不无关系的。童年时的柴可夫斯基就表现出了忧郁、敏感、性格内向的特质,据他的家庭教师芳妮回忆说:“他极其敏感,所以我必须小心地对待他,一点小事也会深深刺伤他的心。他像瓷器那样脆弱。对于他,根本不存在处罚的问题,对别的孩子根本不当回事的批评和责备,也会使他难过半天。……”
青年时代起,他那敏感脆弱的性格,使他深切地感觉到现实社会并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样。他的怀疑主义和他那宿命论的思想,使他在落日的余晖里,孤寂地去寻找对人生的妥协。音乐成了他蜗居斗室自我拯救的惟一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