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一点儿的孩子之所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除了天性和气质等生理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对待攻击行为的态度。当孩子出现咬人、打人、踢人等行为时,如果家长总是纵容,甚至是鼓励,那孩子就很有可能会把攻击作为表达自己的情绪、获得更多关注、争取更多资源等方面的途径。
因此,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不管是否伤害到别人,我们都应该及时制止,并在态度上尽量做到“零容忍”。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所采取制止的方式和态度也应该有所不同。
(1)当1岁以内的婴儿做出咬人、抓人、打人、踢人等行为时,我们只需要把孩子的手脚或嘴巴温柔地推开。因为这时禁止的语言没有任何效果,只有通过制止的动作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动停止。
(2)当孩子1岁多时,已经可以初步听懂大人所说的一些话,但还不能做到完全理解。这时,我们应当采取语言和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对孩子说“不”,坚定地禁止孩子的攻击行为。要知道,家长在态度上越坚决,孩子就越容易住手。
(3)当孩子3岁多时,其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语言攻击逐渐增多,并且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髙。这个时期,当孩子发生攻击行为时,除了及时制止和适当惩罚外,我们还应耐心地引导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避免以后再出现同样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