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需要被赞赏: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绝对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赞许 2 过高的自我期许:人在各方面都必须能力十足,完美无缺 3 责备:有些人很坏、邪恶、卑鄙,应该受到责备惩罚 4 面临灾难:当事情不能尽如己愿时,一定是可怕的灾祸 5 不必负责:不愉快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个人一定无法加以控制 6 忧虑: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或可怕的事物,必须要常记挂在心里 7 逃避问题:逃避某种困难或责任,总一定比面对问题还来的容易 8 无助感:过去的经验与事件,是现在行为的决定者,过去的影响一定是无法磨蚀 9 完美主义:每个问题一定有一个正确或完美的解决方法,而且必须找到,否则将会有大灾难 10 依赖:一个人必须依赖他人,并应找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去依靠 11 过分关切:一个人应该为别人的难题或困扰而烦恼 12 惰性:个人的自我陶醉或不必积极参与活动,也必能带来极大的喜悦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本科大学的赵同学,在第一学期的考试中微积分考试成绩就出现了不及格 对于从小考试成绩一直优异的赵同学来说,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内心的痛苦无法言表 他天天想到的是成绩糟糕到这种地步,自己的父母辛辛苦苦凑钱让自己上大学,却考得怎么差,怎样向他们交代 赵同学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悲观,整天惶恐不安,持续地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没兴趣,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他高兴起来 他经常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郁郁寡欢,有时还偷偷地落泪 赵同学在遭遇微积分考试不及格的消极事件之后,之所以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赵同学的头脑里存在着诸如“对不起父母”“我这个人真无能”等许多不合理的、非理性的观念的困扰 找到问题的根源,就要自我反驳“过度概括化”的非理性观念 首先要认识到,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是一种不理智的思维方式 其次,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自己),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具体行为、行动和表现(就事论事) 更重要的是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认识不过是由非理性的意志所派生,并为之服务的工具 他将人对表象世界的认识分为两种:直观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理性的功能只是在直观的基础上“构成概念” 概念是一般,它是直观的复写,它的内容来自直观,是对直观认识共同属性的概括 理性认识“永远也不能越出表象的界限”,“永远达不到世界最内在本质” 因此,用理性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把握世界的本质呢 叔本华借助了理念这一概念 把理念做为意志的直接客体性,因此可以通过对理念的认识去把握世界的本质 但是认识理念不能靠理性认识,表象世界是服从根据律的 而根据律对个别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中起作用 理念是不变的 因而根据律对概念并不起作用 认识理念必须依靠直观的认识 所谓直观的认识,就是放弃对事物的习惯看法,不在按照根据律诸形态的线索去追索事物的相互关系“即是说人们在事物上考察的已不再是‘何处’、‘何时’、‘何以’、‘何用’,而仅仅是‘什么’;也不是让抽象的思维理性的概念盘踞着意识,而代替这一切的都是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浸沉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的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 当人们浸沉这种直观时,便“自失”于对象之中了,成了纯粹的、无意志的主体,成了客体的镜子,于是直观者和直观本身合一了 这同时即是整个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 叔本华指出,客体如果以这种方式走出了它对自身以外任何事物的一切关系,主体也就摆脱了对意志的一切关系 那么,这所认识的就不再是如此这般的个别事物,而理念是永恒的形式 在理念中,主体和客体是并无区别的,因为它们就其自在本身来说都是意志 所以,意志在这里是自己认识自己 根据上述认识产生的过程,叔本华指出,只有直观才识真理的源泉,而理性的作用只是保存知识、传达知识、运用知识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不是理性,而是意志 理性思维认识只是大脑的机能 而大脑正如人其他器官一样,不过是意志的客体化,是意志的外在表现 因而,意志是第一性的,是主人,理性是第二性的,是仆人 理性不过是人实现意志的冲动,满足意志的欲求的工具 从表面上看,人的行为、人对世界的认识似乎都是理性在起主导、支配作用 实际上却是意志在背后推动着理性 意志如同一个强健的盲人,背负着理性这个能视的跛子,让理性来充当向导 人们总是因为意志的欲求,才找出种种理由来行动 总是欲望追求在先,然后理性为这种欲求提供论证和根据 这种说法抬高了意志而贬低理性,是叔本华非理性主义的典型表现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非理性主义的萌芽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提出了狄奥尼索斯精神,即酒神精神 “酒神的本质,把它拟为醉乃是最贴切的 ”这是人类放荡不羁的原始本能,是生命永无遏止的冲动,是精神的醉狂、亢进的状态,是不为理智所控制的 只有在酒神精神中才能超越痛苦,超越人生 “因果法则”是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轴心法则 到了尼采,“因果法则”完全剥离了它的合理性和强制性 狄奥尼索斯精神的最早陶醉,就在于对“因果法则”的破坏中 尼采把希腊文化分为前苏格拉底文化和苏格拉底文化 他对苏格拉底文化非常不满,认为苏格拉底是希腊文化酒神精神的扼杀者 自苏格拉底以来,希腊文化走向腐败和堕落,苏格拉底是希腊文化遭厄运的元凶 按照醉的迷悟产生的根源尼采的观点,在希腊哲学发展过程中,是苏格拉底把概念和理智引入哲学,扼杀了希腊哲学的蓬勃生机,堕入了僵死的理性蛛网 这也说明了尼采的狄奥尼索斯精神的非理性主义本质 尼采看来,传统哲学最大迷悟产生的根源之所以是理性,是因为理性的逻辑本性 这使它本能的寻求条理化和秩序,因而害怕感官,从而篡改感官 理性是对意志的不完全、不真实的表现 他对人类只是按照自身的理性本性去构造了一个合理性的世界模式,然后又用这个世界模式来约束它自身,使逻辑把自己的界限当作世界的界限 人类认识活动的工具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进而冒充真理和最高价值标准 《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 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作 者: (美)希勒著,李心丹 等译出 版 社: 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1字 数: 334000页 数: 302开 本: 16开I S B N : 9787300087696包 装: 平装所属分类: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金融理论定价:¥35 00在《非理性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一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 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非理性非理性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预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书中,他将研究扩展到了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非理性繁荣》 在本书中,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如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 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因此,非理性繁荣非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并且着力列举和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所固有的不稳定性 比如,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进,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择 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的第二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简介作 者:易宪容著非理性非理性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6-5-1字 数: 179000版 次: 1页 数: 222印刷时间: 2006-5-1纸 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1103531包 装: 平装内容简介现代经济学早已成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世人所向往的“显学”,多少仁人志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希望把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生活的现实,希望把自己的意愿转化为民众的向导 更有那好事之徒,借民众的好奇与无知,把学理转化为意识形态来席卷社会财富为已有 对于这些,一介之民,或许无缚鸡之力,但他应有良知来明辨、来分析,不仅让自己不为其所盅惑,也要让他人不为其所欺骗 如果说,我们的社会多一些人对此关怀,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一天一天地美好起来 本书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点点关怀 作者简介易宪容,1958年出生于江西上高 1982年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先后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4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学习,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7月-1999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金融发展室主任 著有《现代合约经济学导论》、《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科斯经济思想研究》、《金融市场与制度选择》等20余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