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躯体、动作、装饰以及大自然的种种风物的律动与人的心灵律动的沟通,使主客协调,物我同一,导致审美体验的产生,这已是公认的事实。问题在于对此现象作何解释。按“移情”说的解释,种种物我同一的现象,如“春山”之所以会“如笑”,“夏山”之所以会“如滴”,“秋山”之所以会“如妆”,“冬山”之所以会“如睡”,并非对象本身的特性,而是人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对象上去的结果。然而,格式塔心理学派却用异质同构性原理来解释此种自然与心灵相沟通的现象。他们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表现,都具有力的结构,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像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从、软弱与坚强、和谐与混乱、前进与退让等等基调,实际上乃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存在形式”。他们还认为,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质料是不同的,但其力的结构可以是相同的。当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力的结构相对应而沟通时,那么就进入到了身心和谐、物我同一的境界,人的审美体验也就由此境界而产生。譬如,春山(物理世界)与人的“笑”(心理世界)虽然是不同质的,但它们的力的结构是相同的,即都属于“上升”的类型,因此,“春山”与“笑”就是异质同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产生了“春山淡冶而如笑”的美好句子,给人以审美的快感。再如柳条下垂(物理世界)与人的悲哀(心理世界)虽然是不同质的,但其力的结构则是同型同构的(都是由高到低)。这样,当下垂的柳条呈现在人的面前之际,它的力的结构就通过视觉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皮层,这就与人的神经系统中所固有的悲哀的力的结构接通,而达到了同型契合,于是内外两个世界产生了审美的共鸣。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说力图要证明的是以下两点:第一,物理世界所具有的某种力的结构和表现性,是对象本身的客观特性,既不是人们靠“联想”赋予的,也不是凭“移情”而获得的。第二,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力的结构是不同质的,但可以相互对应、沟通、同一,从而达到内外两个世界的同型合一,并从这种同构关系中产生诗与美。
相关影视:吃肉电影大片免费